一九一七年六月:布爾什維克「成為一股力量」 2017-06-28 // 0 Comments 在一個世紀以前,50萬的工人與士兵列隊遊行,經過俄國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萬的人也加入了當時在莫斯科、基輔和其它城市的遊行。在7月1日(俄國舊時曆法的6月18日)的示威,是由當時在蘇維埃(選舉產生的工兵委員會)中佔多數的親政府政黨所號召的,標誌著俄國革命的一個重要的新階段。 [...]
影評:愛森斯坦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 2017-06-20 // 0 Comments 蘇聯著名導演愛森斯坦執導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電影展示了社會主義的歷史,表明社會改造不能單靠寡頭領導,還需要群眾的集體行動。 [...]
《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二月革命》 第二十二章 蘇維埃大會與六月示威 2017-06-03 // 0 Comments 第一屆蘇維埃大會,即批准了克倫斯基進攻的那次大會,於6月3日,在彼得格勒軍官學校中舉行。 [...]
《四月提綱》-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 2017-03-18 // 0 Comments 《四月提綱》(俄語:апрельские тезисы)是布爾什維克黨主席列寧在1917年4月17日(儒略曆4月4日)在聖彼得堡塔夫利達宮布爾什維克會議上所作的報告,全名為《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隨後刊登於布黨機關報《真理報》。在四月提綱之中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爭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 [...]
布爾什維克的起源—1903年分裂 2017-03-11 // 0 Comments 100年前,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這個大會奠定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歷史性分裂。 [...]
書評:《列寧在火車上》—世界大變前的序幕 2017-03-11 // 0 Comments 在《列寧在火車上》一文中,作者梅里達爾(Catherine Merridale)把列寧設法返回革命中的俄羅斯生動描繪為「一個改變世界的旅程」,儘管她對布爾什維克奪權發起了譴責。她指出列寧發揮的重要作用──從國外返回俄羅斯,令布爾什維克在政治上重新定位,使他們能夠領導千千萬萬的工農兵在十月奪取政權。 [...]
1917年二月革命:俄國工人是如何打敗沙皇的 2017-03-02 // 0 Comments 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按現代曆法是三月),延續數世紀之久的俄國沙皇制度轟然倒塌。工人階級,主要是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階級,在英勇女工的鼓舞下行動起來,造就了這場革命。國際工人階級的紅旗是二月革命的標誌,它曾被沙皇禁止,但此時又突然出現在俄國首都的大街小巷。 [...]
《列寧》書評:列寧的革命遺產 2017-03-02 // 0 Comments 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將列寧描述為一個暴虐的獨裁者,為了回應這一污蔑,一些左翼分子嘗試向拉爾斯‧立(Lars Lih)靠攏。但是,拉爾斯竭力卻將俄國革命的領導人描繪為一個面目模糊的自由主義者。這樣,有可能令我們無法理解如何建立運動才能改造社會。 [...]
俄國革命的遺產 2017-03-01 // 0 Comments 塔夫(Peter Taaffe)在文中就費吉斯(Orlando Figes)的著作《一個民族的悲劇》作出評論和回應。後者雖被譽為權威歷史著作,但其實不過是試圖掩蓋1917年重大事件的真正意義。 [...]